mysql buffer pool

应用系统分层架构,为了加速数据访问,会把最常访问的数据,放在缓存(cache)里,避免每次都去访问数据库。



操作系统,会有缓冲池(buffer pool)机制,避免每次访问磁盘,以加速数据的访问。



MySQL作为一个存储系统,同样具有缓冲池(buffer pool)机制,以避免每次查询数据都进行磁盘IO。



InnoDB的缓冲池缓存什么?有什么用?



缓存表数据与索引数据,把磁盘上的数据加载到缓冲池,避免每次访问都进行磁盘IO,起到加速访问的作用。



速度快,那为啥不把所有数据都放到缓冲池里?



凡事都具备两面性,抛开数据易失性不说,访问快速的反面是存储容量小:



(1)缓存访问快,但容量小,数据库存储了200G数据,缓存容量可能只有64G;



(2)内存访问快,但容量小,买一台笔记本磁盘有2T,内存可能只有16G;



因此,只能把“最热”的数据放到“最近”的地方,以“最大限度”的降低磁盘访问。



如何管理与淘汰缓冲池,使得性能最大化呢?



在介绍具体细节之前,先介绍下“预读”的概念。



什么是预读?



磁盘读写,并不是按需读取,而是按页读取,一次至少读一页数据(一般是4K),如果未来要读取的数据就在页中,就能够省去后续的磁盘IO,提高效率。



预读为什么有效?



数据访问,通常都遵循“集中读写”的原则,使用一些数据,大概率会使用附近的数据,这就是所谓的“局部性原理”,它表明提前加载是有效的,确实能够减少磁盘IO。



按页(4K)读取,和InnoDB的缓冲池设计有啥关系?



(1)磁盘访问按页读取能够提高性能,所以缓冲池一般也是按页缓存数据;



(2)预读机制启示了我们,能把一些“可能要访问”的页提前加入缓冲池,避免未来的磁盘IO操作;



InnoDB是以什么算法,来管理这些缓冲页呢?



最容易想到的,就是LRU(Least recently used)。



画外音:memcache,OS都会用LRU来进行页置换管理,但MySQL的玩法并不一样。



传统的LRU是如何进行缓冲页管理?



最常见的玩法是,把入缓冲池的页放到LRU的头部,作为最近访问的元素,从而最晚被淘汰。这里又分两种情况:



(1)页已经在缓冲池里,那就只做“移至”LRU头部的动作,而没有页被淘汰;



(2)页不在缓冲池里,除了做“放入”LRU头部的动作,还要做“淘汰”LRU尾部页的动作;



传统的LRU缓冲池算法十分直观,OS,memcache等很多软件都在用,MySQL为啥这么矫情,不能直接用呢?



这里有两个问题:



(1)预读失效;



(2)缓冲池污染;



什么是预读失效?



由于预读(Read-Ahead),提前把页放入了缓冲池,但最终MySQL并没有从页中读取数据,称为预读失效。



如何对预读失效进行优化?



要优化预读失效,思路是:



(1)让预读失败的页,停留在缓冲池LRU里的时间尽可能短;



(2)让真正被读取的页,才挪到缓冲池LRU的头部;



以保证,真正被读取的热数据留在缓冲池里的时间尽可能长。



具体方法是:



(1)将LRU分为两个部分:



新生代(new sublist)



老生代(old sublist)



(2)新老生代收尾相连,即:新生代的尾(tail)连接着老生代的头(head);



(3)新页(例如被预读的页)加入缓冲池时,只加入到老生代头部:



如果数据真正被读取(预读成功),才会加入到新生代的头部



如果数据没有被读取,则会比新生代里的“热数据页”更早被淘汰出缓冲池

https://blog.csdn.net/wuhenyouyuyouyu/article/details/93377605



https://www.cnblogs.com/wxlevel/p/12995324.html



buffer pool是什么?
是一块内存区域,当数据库操作数据的时候,把硬盘上的数据加载到buffer pool,不直接和硬盘打交道,操作的是buffer pool里面的数据
数据库的增删改查都是在buffer pool上进行,和undo log/redo log/redo log buffer/binlog一起使用,后续会把数据刷到硬盘上
默认大小 128M
数据页
磁盘文件被分成很多数据页,一个数据页里面有很多行数据
一个数据页默认大小 16K
更新一行数据,实际上是把行数据所在的 数据页 整个加载到buffer pool中



https://www.cnblogs.com/wasitututu/p/13612605.html



buffer pool的配置
innodb_buffer_pool_size:缓存区域的大小。
innodb_buffer_pool_chunk_size:当增加或减少innodb_buffer_pool_size时,操作以块(chunk)形式执行。块大小由innodb_buffer_pool_chunk_size配置选项定义,默认值128M。
innodb_buffer_pool_instances:当buffer pool比较大的时候(超过1G),innodb会把buffer pool划分成几个instances,这样可以提高读写操作的并发,减少竞争。读写page都使用hash函数分配给一个instances。
当增加或者减少buffer pool大小的时候,实际上是操作的chunk。buffer pool的大小必须是innodb_buffer_pool_chunk_sizeinnodb_buffer_pool_instances,如果配置的innodb_buffer_pool_size不是innodb_buffer_pool_chunk_sizeinnodb_buffer_pool_instances的倍数,buffer pool的大小会自动调整为innodb_buffer_pool_chunk_size*innodb_buffer_pool_instances的倍数,自动调整的值不少于指定的值。
如果指定的buffer大小是9G,instances的个数是16,chunk默认的大小是128M,那么buffer会自动调整为10G。具体的配置可以参考mysql官网的介绍mysql reference



https://blog.csdn.net/qq_27347991/article/details/81052728
https://www.jianshu.com/p/f9ab1cb24230


Category storage